地址:54544南投縣埔里鎮中正路1004之73號
電話:04- 9242 2538
FAX:049-2422534
E-MAIL:sndiwdcf@ms43.hinet.net
這是一個令印隆感動的案例,也與印隆的發心極為相應!村長陳芳姿菩薩也是印隆FB上的道友,並告知願意分享他們經營的心得。也有好幾篇的論文研究,媒體採訪也不少,可以看出此模式的備受注目之處。以下分享「埔里菩提長青村」的簡介,還有精選出的影片與文章,謹與大家感動分享!
特色:
921大地震造成埔里極大的傷害,由於地震發生地區多屬人口老化的鄉村地區,摧毀了老人簡陋的房舍,更瓦解了老人原有的社會資源網路,使得許多處於社會邊緣的老人頓失憑依。而菩堤長青村就是當年921大地震中部地區社會重組而聚集起來的組合屋社區,形成一具有獨特價值且自力營生的老人生活園區──老人福利社區。
在村長陳芳姿夫婦的苦心經營之下,除了擁有完整的照顧老人的制度,還是一個微型福利產業的標準案例,完全顛覆大眾對老人的觀感。在這裡,老人家們可以達到「老有所終、老有所養、老有所用」的理想制度,期能作為台灣老人照護方式的一個重要參考典範。
歷年的經費來源則包含了:一、透過餐飲、盆栽販賣、手工藝生產等觀光與社區產業的營利收入;二、政府相關補助,例如勞委會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林務局的社區林業等;三、慈善團體的捐助與民間小額捐款。
在經營理念上,菩提長青村提出了以下幾點的新概念:
l
社會福利政策跨領域新思維
l
老有所用的社區運作思維
l
非血緣的倫理運用
l
夠用就好的生活態度
l
人力資源活化以自力營生
l
免費的互助社區
l
跨領域的社會企業模式
對象:
921大地震造成埔里孤苦無依的老人家、不符合社會福利補助的邊緣人。
費用:
免費(必須生活自理,且在能力範圍內參與共同的勞動)。
網友建議:
「高雄燕巢慈慧敬老免費安老中心」在社福界是比較常看到的模式,以免費的方式讓弱勢族群入住,然後在透過管理者或員工進行募款或勸募,以維持弱勢族群平日的生活開銷。但以我服務的經驗中,看見管理者會因為所募得的金額,在服務品質或環境上有些許的差異。而此免費安老中心有點像新北市三峽的禪光寺(照顧弱勢長輩),地處偏僻,長輩的社會支持度不足,但在寺內可以安養度日。
但以「埔里菩提長青村」的經營模式,就結合社福以及社會企業的概念,可以照顧弱勢又可以自足。但礙於目前衛福部以及財政部對於社會企業的財簽與稅簽上尚未有定案,而且多數民眾對於社會企業存在於庇護中心義賣物品的概念,所以在推行上有明顯的困難。
以我本身多年在慈善基金會的工作中,獨居長輩所需要的是安全的環境、專業的復健醫療資源、信任的關懷、社會支持,如今年八月份即將開幕的雙連新莊社福中心,特色就是結合長照與醫療的垂直整合照顧,依目前新聞稿有提到這各單位內容為一樓是復健診所、二樓日間照顧中心、三樓是教育訓練中心(我個人覺得教育訓練很重要,偶而我會幫長輩進行藝術治療,長輩是有心靈上的需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以及樂齡健康活力中心,四樓則是複合餐廳,提供老人營養餐飲,雖然這各單位所照顧的對象為長者(一般/亞健康/弱勢)。
但我覺得若法師的願心是協助弱勢獨居長輩或身心障礙者,建議也可朝向此整合資源進行,而且也可以針對法師所籌設的「在地的社區」,進行特色的自集自足的商業模式,如此長輩也可從中得到自信,也能有安養的好地方。
相關網頁:
相關影片:
- 埔里菩提長青村 脫掉包袱而長青(20090917)
- 在地 長青村 (20091112)
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
本研究以九二一地震後住進菩提長青村之老人為對象,探討災難後老人在經過安置後之改變,影響老人調適之因素,以及調適之歷程。本研究以立意取樣,選擇十一位老人進行深度訪談,根據訪談結果進行整理分析,歸納出研究結果。
本研究結果指出,老人在安置前之改變,主要為災難本身所帶來之衝擊,包括(1)心理上的驚嚇;(2)更宿命;(3)放下執著;(4)身體的病痛;(5)居住的問題。
老人在安置後之改變,可分為外在與內在二方面。外在的改變有(1)擁有安心的團體生活;(2)受到妥善的照顧與關懷;(3)享受自在的生活樂趣;(4)接觸多樣化的新事物;(5)建立互動頻繁的人際關係。
而老人在住進菩提長青村之後,內在的改變則有(1)更知足,(2)更樂觀。
老人在災變後的調適歷程大約分為四個階段:(1)驚嚇期,(2)尋覓期,(3)調整期,和(4)再出發期。
影響老人復原與調適之外在因素為(1)社會支持;(2)良好的環境;(3)多元的學習機會;(4)適當的活動;(5)同年齡層朋友。
影響老人復原與調適之內在因素包括(1)個性或態度;(2)價值觀;(3)賦予災難事件的意義。
根據研究結論,對未來進一步研究以及未來的應用提出建議。
論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老人照顧的另類實踐經驗,以921地震後因應社區需求而成立之埔里鎮菩提長青村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採探索性之個案研究方法,透過深入訪談及參與觀察蒐集資料,以瞭解長青村從921地震後成立及運作等相關資料,另依據各國社區化照顧模式比較之指標,包含經營主體、經營理念、經營作法、收容對象、社區生態、機構意識、財務來源、專業人力、自治、人際關係等去觀察長青村,分別從服務提供者和服務接受者兩方來瞭解長青村所提供老人照顧的內涵及老人對服務的認知和感受。
長青村是在地震後因當時情況緊急下,偶然形成類似社區化的老人照顧方式,由一群志工自發性地在組合屋社區提供服務照顧老人,雖為集合式住宅,大家共同用餐和參與村中活動,但每位老人仍擁自己的隱私權,具有機構照顧的特性,但其強調「用家的概念」來經營長青村,希望讓老人好像生活在自己家裡一樣,鼓勵老人參與、自助互助等精神卻更接近家庭化和社區化的照顧,這和目前先進國家強調讓老人能夠「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的精神是一致符合的。
本研究並指出下列三項議題延伸討論:
1.經驗特色:包含「家的概念」、老人自助互助及免費照顧老人等。
2.經驗複製可行性:需朝向制度化,將現有的經營理念和價值轉換成具體的實施方法運
作,才能永續經營。
3.長青村存續必要性:期望長青村未來轉型成老人照顧實驗社區,一方面作為埔里鎮921地震的紀念館,另一方面也可作為老人中途之家收容因重大災害而無人照顧的老人。
根據前述,本研究提出下面二方面之建議:
1.對長青村之建議,包含開發老人人力資源、加強責信、維持服務品質等。
2.對政策之建議,參考長青村經驗,開創社區型之老人互助照顧產業模式實驗計畫。
論文摘要:
本研究緣起於921地震後,埔里菩提長青村對高齡者的照顧模式:該社區居民免費入住並互助分工加入生產工作。民國89年長青村成立時,居民平均年齡75歲,六年後大都已超過80歲,一部分老人仍持續工作,社區也維持對居民免費照顧。為此,本研究以該社區為基地,試圖理解菩提長青村運作模式及晚年移居的調適情形和持續工作對老人的意義,以期能回答兩個問題:(一)建立老人獨立、自主、互助的社區運作模式為何? (二) 社區老人對於參與生產工作的評價和自我感受。
為達成此目的,本研究蒐集老年相關的心理、社會理論,分析國內外有關老年照顧社區發展的模式及安養實例,同時對菩提長青村進行長期之觀察及訪談,從該社區的環境、生活常規、居民對工作交換共生的感受,到社會與社區的互動及內部的運作管理方式等進行研究。
為有系統分析菩提長青村的環境空間、運作模式和居民的內在感受,並與已存的老年理論及社區制度作比較,研究者發現藉用Ken Wilbe的「四大象限全階序」的分類方式,以集體外在(社會象限)、集體內在(社群象限)、個體外在(行為象限),個體內在(意向象限)為論文結構,能夠有系統的整合並歸納分析上述的複雜情況。
研究發現,長青村的居民在菩提長青村營運模式中,獲得經濟、安全、生活、情感及自我實現需求的滿足。社區(該模式)在老人照顧理念、環境設施及生活管理的實踐上和多項老年社會理論及目前各國政府在推動的「在地老化」、「由社區照顧」及「照顧住宅」的理論契合。對於解決安養的問題,政策上應多元的思考,並優先關注家庭無法支持的老人,設置「自養其身」的環境以減低家庭及社會的負擔。
除了建構出社區老人互助照顧的產業模式外,菩提長青村所揭露的價值在於促進移居老人的社區意識,並提供讓老人能夠自主、獨立的環境,老人自覺有用的心理,有助於提昇安養品質。受限於研究的範圍,希望本研究能為建立自養其身的老年社區投石問路,對未來進一步的研究及應用提供初步的建議。
論文摘要:
全球在地化的來臨,公共服務的提供不在是由政府單獨提供,而是由跨部門的形式,融合了第一、第二、第三部門,共同提供地方的公共事務,這也是治理模式的具體實現。在台灣的老人照顧上,也朝向此一思潮邁進,在服務的提供上也朝向在地化、跨部門的服務提供。本研究即針對老人照顧的此一趨勢進行研究,針對位於埔里具有特殊運作方式的菩提長青村進行老人社區照顧的研究。從「網絡治理」與「組織自主性」的分析觀點切入,透過質化研究的訪談資料進行分析,並蒐集相關文獻與資料進行研究與論述,希冀歸結菩提長青村的網絡治理策略,並剖析影響其組織自主性的要素。
在研究中發現,菩提長青村與網絡中行為者的互動關係多為無形資源的雙向互動關係,且雙方間的信任關係對於網絡的互動影響頗深。而菩提長青村的網絡治理過程中,對於外界資源的低度依賴,及其本身的價值理念,是保有其組織高度自主性之關鍵要素;而外在環境的法規制度則對於菩提長青村的組織自主性產生侷限。從菩提長青村的研究分析中,對於老人社區照顧的信任與組織自主性之建構,在信任的建構上,社區組織應建立課責機制、建立組織本身的價值理念、並從個人間的信任建構開始;在自主性的建構上,於資源依賴上,社區組織要平衡與網絡中行為者的互動關係、逐步減低對政府的資源依賴、組織不汲汲資源的發展、培力組織擁有評估社區需求與決定資源進入與否之能力;於價值理念上,培力社區擁有「老有所用」的價值理念;於法規制度上,保留社區能夠自主運作的政策空間。當然,上述這幾點雖不能放諸四海而皆準,但應值得社區組織推動老人社區照顧之學習與借鏡。
論文摘要: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我國的老年人口於2008年12月底止,為237萬人,占總人口比例為10.3%,已超過聯合國衛生組織,所定高齡化社會的標準,因此老年人的照顧需求量也逐漸的攀升,但是目前台灣社會的老人照顧工作,主要還是停留在三個層面:中低生活的補助、機構的安養、療養照顧,以及醫療保健服務,但是這樣的照顧方式,似乎使得社會經濟資源呈現沉重的負擔,也使得家人必須提供長時間的照顧與大量的金錢。
故本研究以埔里菩提長青村為研究對象。長青村的建立,是由於因當時地震後情況緊急下,偶然形成類似社區化的老人照顧方式,由一群志工自發性地在組合屋社區提供服務照顧老人,雖為集合式住宅,大家共同用餐和參與村中活動,但每位老人仍擁自己的隱私權,具有機構照顧的特性。
有鑑於此,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實地調查、問卷訪談法等,探討高齡者社區照顧環境為何,並以南投縣埔里鎮菩提長青村為實證案例,探討社區照顧環境,最後提出改善建議。本研究主要研究內容整體架構分為五大部分,及五個章節進行研究說明,分述如下:
第一章主要是分析菩提長青村社區照顧之環境問題,發現菩提長青村社區照顧環境強調「用家的概念」來經營長青村,希望讓老人好像生活在自己家裡一樣,鼓勵老人參與、自助互助等精神卻更接近家庭化和社區化的照顧,因此透過這個理念調查埔里菩提長青村之社區照顧環境,從中尋找問題與對策,進而建構菩提長青村之高齡者「舒適安養的社區照顧」環境。
第二章為文獻回顧,透過「高齡學理論」、「社區照顧理論」等文獻之分析,建構高齡者社區照顧環境之理論。
第三章針對埔里鎮菩提長青村社區照顧之環境進行調查,調查發現菩提長青村藉由老人在社區中以自立互助、老有所用的觀念,進行老人間的相互照顧,補足家庭照顧功能之不足。
第四章則針對調查結果深入研析,並提出課題與對策,然本研究發現菩提長青村雖然在大眾的支持之下,及自立自足情形下,營運出這特有的的老人互助安養模式。
第五章則是述說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本研究經由實證結果得知,建構出社區老人互助照顧的產業模式外,菩提長青村所揭露的價值在於促進移居老人的社區意識。
論文摘要:
全球在地化的來臨,公共服務的提供不在是由政府單獨提供,而是由跨部門的形式,融合了第一、第二、第三部門,共同提供地方的公共事務,這也是治理模式的具體實現。1999年九二一震災後,社區營造策略成為災後重建工程的主要策略,菩提長青村於災後運用社區營造策略,並於社區營造過程中,運用「老有所用」此一價值理念於社區營造過程中,開創出災後永續的老人安養模式。本研究即透過「社區營造」此一觀點深入探析菩提長青村過去的營造歷程,透過長期的參與觀察為主要的資料蒐集方式,並輔以相關文獻的檢閱,希冀歸結菩提長青村的社造策略。
研究中發現菩提長青村透過活化、培力的方式,讓社區老人的活動力再現,並且投入社區營造的過程中,藉由這樣的方式,讓菩提長青村成為一個具有「生、心理兼具的健康照護」、「老人活動力再活化的終身學習」、「自立更生的休閒創意產業」及「互助的自立更生」等四種特殊的運作模式。且菩提長青村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融入的價值理念進入社造過程中,並於不同時期發展出不同的價值理念,分別為「開源節流、老有所用、夠用就好」等三個價值理念。藉由這三個價值理念的運用,讓菩提長青村於社區營造歷程中,逐步走向永續發展的老人安養模式,為未來的老化社會提供了一種安養模式的選擇。
論文摘要:
自1990年代以來,美國學者Sally Helgesen 的「包容網」理論,儼然成為探討女性領導行為的新典範,其對於非營利組織女性領導人的探討,尤其深具啟發意義。本文循此理論的研究途徑,藉質性研究的參與觀察法,作成日誌式對話紀錄。從包容網理論所界定出的「形式」與「過程」兩個面向,以及領導者社會化歷程,來探討南投縣埔里鎮菩提長青村村長-陳芳姿,近十年來照顧九二一地震後高齡災民的社會福利實驗社區之領導行為模式。研究發現:
第一、村長與其夫婿承擔管理長青村重責後,以長媳自居,確立家族式的領導核心地位,進而建構蛛網式組織架構;一來方便村長與成員間的溝通;二則便於組織成員對於彼此工作的相互認識與互助。
第二、村長擅於溝通以及母性特質的管理方式,使長青村的對內與對外溝通網絡綿密,有效致力於內部的共識建立、教育訓練、衝突管理、資源分配與問題解決;對外則能廣結善緣,蓄積生存與發展所需資源。
第三、村長的領導模式與包容網理論所揭櫫的意涵,不論就形式或過程而言,咸皆若合符節。但是因為組織型態的差異,因此在領導特質部分,Helgesen所提的蛛網領導特質與長青村個案是有所差異。前者著重於專業知識上的不斷學習,後者則是做為組織成員學習的支援角色,並積極投入手工藝品的創發。
論文摘要:
外界的捐款或補助是大多數非營利組織的重要財務來源,然而民眾捐款與政府的福利預算會受到景氣波動的影響而波動,再者隨著越來越多新成立的非營利組織來爭取這項有限的資源,在資源不足時,非營利組織將無法運作或透過目標侵蝕的作法來維持營運,而導致共同的悲劇。
不過在社會中,我們仍可以發現有些非營利組織能以一個低依賴性、低社會成本而內部卻有高滿意度的模式運作著。為了探討這些成功案例用了什麼策略,以及內部做了哪些設計方能達到如此效果,本研究選定南投埔里長青村與台東布農文教基金會作為個案研究對象,進行相關分析與探討。
非營利組織的經營模式十分複雜,牽涉眾多因果回饋關係;而系統動態學在過去的研究上顯示很適合用來探討此類因果關係。本研究以系統動態學為方法,釐清系統行為與內在機制間的因果關係,並整理出兩個個案達到耗用低社會成本、內部高滿意度之質性因果環路經營模式。本研究並就因果環路模式找出關鍵設計所在,以提供未來非營利組織在經營模式策略制定上的思考。
論文摘要:
近年來,台灣受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致使依靠個人、企業、與政府捐款補助的非營利組織面臨資源匱乏的衝擊,迫使改變經營型態而朝向社會企業運作。然而,非營利組織轉往社會企業運作仍會面臨相關衝擊,導致組織再度面臨困境,此時非營利組織該如何去因應,實為一重要課題。本研究主要以「菩提長青村」作為個案探究,輔以文獻分析法、參與觀察法、深度訪談法,並透過個人層次、組織層次、及環境層次分析架構的剖析,了解社會企業在運作過程中可能面臨的相關衝擊;並經由菩提長青村運作模式的摸索,了解其是源於921大地震,經過十一年來政經環境變遷,仍然以完全免費的老人互助社區照顧模式服務弱勢老人,讓社區老人家生活過得更充實、更有意義,實為一個特殊的社會企業運作模式。最後,希冀透過個案相關衝擊的因應策略及其特殊社會企業運作模式的剖析,來對一般朝向社會企業運作模式的非營利組織提出其實務管理經驗的啟示。
論文摘要:
近年來,非營利組織之發展極為迅速。非營利組如何將創新推廣,以達到擴散效果引領社會變遷,成為具有理想的非營利組織最重要的課題。本研究探討非營利組織創新擴散在實際個案的應用情況。透過運用深入訪談的方式,針對菩提長青村創新擴散的進行了解,並透過學者Rogers創新擴散理論應用,分析菩提長青村案例的創新面向,說明他與其他組織不同之處。其次,探討長青村的擴散管道,將其擴散管道的擴散內容與擴散方式,逐一解析。最後,就長青村的擴散成效評估與擴散困境論述,作近一步分析,並且討論可能的精進策略。透過長青村案例的分析,提供非營利組織創新擴散上的經驗啟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